产品中心

一个河南人用9999口大缸在洛阳一小山村花2年时间干了件大事

  见过上千只水缸摆成的艺术造型吗?6666口用于储物的大陶缸在村门口,被巧妙地摆成了一副身材婀娜的少女形象,亲眼看到才能感受到什么是艺术。

  山坡上、桃树下、大树旁,缸无处不在。在这里,缸可以是花盆、护栏、沿路的垃圾桶,也可以当指路牌、告示牌……

  这里就是花树凹村,一个被9999口大陶缸点缀的陶艺村。这里的一花一草,一木一石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。镶嵌在地面的水缸组成了一条条小径,上千只水缸和弯曲的河流相映成景,形成的缸湖颇为壮观。

  正是这样独特的“缸文化”,让这个曾经只剩下8户人家居住、缺水少电、行路艰难、濒临消失的贫困山村华丽转身,变身成了远近闻名的“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”,又称“爱和小镇”。

  郭爱和生于1964年,1986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专业。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、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的他,多年来一直致力于“洛阳三彩”平面艺术的研究和设计,是“三彩艺”三彩釉画的创始人。

  花树凹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,这里山高树茂,森林覆盖率达85%以上,自然地貌及地面植被丰富多变,是天然的氧吧。

  很多年前,花树凹村是无人问津的偏远贫穷小山村,村里缺水少电,道路难走,庄稼只能望天而收。到处是残垣断壁的老房子,整个村都一度濒临消失。

  2013年,郭爱和与家人自驾游时偶然路过花树凹村,面对这隐于大山深处的落魄古村,郭爱和没有觉得它破败,反而眼前一亮,看到了这沉睡已久的村子被忽视的美:山清水秀的环境,热情好客的村民。

  这里既位于仰韶文化核心地带,方圆百公里处有汝窑、钧窑两大遗址,还是“河出图洛出书”之地,可以说是站在华夏文明的原点,文化底蕴厚重。

  而彼时的花树凹村,位置偏僻、人烟稀少,年轻村民大多都去外出务工,村子没有一丝生机。郭爱和想,能不能用自己擅长的陶艺,通过艺术扶贫的模式,为花树凹增添新的活力,带动贫困山区脱贫呢?

  2015年,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郭爱和带领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的陶艺团队在村里扎下了根,以艺术家的眼光重新设计改造这个小村,决心在这里建设“洛阳三彩陶艺村”。自此,艺术和乡村的碰撞开出了奇妙的火花。

  在村里老人的带领下,郭爱和与团队成员走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,那些在村民眼中破败凋零的老房子、老物件,都被他发掘出了潜在的艺术价值。不用拆老房子,稍加改造就可以做成展馆。土墙也不用推倒,贴上陶瓷就是艺术墙壁。把破旧的窑洞修复后挂上艺术品,摆上咖啡壶,就变成既能休息,又能欣赏艺术的休闲空间。

  郭爱和深知“缸是彩陶文化的鼻祖”,仰韶文化时期,人们就制作了各种造型的缸,华夏5000年不熄的窑火一直传承到现代。所以他选择用陶缸来装点山村,既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,又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山村。

  他发动团队和村民在洛阳全市的农家收缸,不论方的、圆的还是高的、矮的,用了近两年,收了9999口陶缸。

  本用来汲水、储物的陶缸被注入新生命,形成一件件艺术作品。从花树凹村的高处俯瞰,便是由6666口陶缸组成的作品《容》,好似一位翩翩少女伫立在山谷之间,也成为了陶艺村的标志。

  走遍花树凹村,余下的三千多口陶缸也被充分设计利用,是花盆、护栏、垃圾桶,是坐凳、展台、指路牌。甚至山谷间绵延的步道,也由大缸拼接、摆放之后铺就,形成了“缸圈路”。游客沿着这条“陶瓷之路”拾级而上,就能观赏到山间错落有致的梯田和花谷。

  郭爱和与陶艺团队用自己擅长的三彩技术,就地取材,烧制出釉画、陶碗和环艺等三彩艺术作品,再用艺术的方式与老房子、夯土墙等贴合在一起,保留村子的原汁原味。

  经过两年多打造,面积达3000亩的陶艺村焕发了新的面貌:花谷梯田蔓延山间, 老民房与新打的夯土墙组成了“洛阳三彩”创意展示中心,窑洞、红灯笼点缀其间,以陶缸、三彩为基础的创意作品随处可见。

  正如郭爱和在设计改造之初的想法那样, 他们做到了以大地为画布,把山川变公园,把乡村装点得更像乡村,把自然呵护得更加自然。这个经过艺术雕琢的山村,仍旧保留着醇厚的天然趣味。

  离花树凹一公里左右的地方,是花树凹新村。这里建成一排规划整齐的民居,住着从花树凹搬出来的8户人家,随着爱和小镇的建成,村民们的生活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村子越来越美,游客越来越多,村民房子自住的同时又兼作民宿,到了节假日,客房供不应求。有的村民回来务工,从事维修建筑、保养道路、修剪花草等工作。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,第一次在家门口有了种地以外的收入,村民对脱贫的信心也越来越足。

  目前,爱和小镇年均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,花树凹村的红利还辐射到周边多个村庄, 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果业和农副产品销售。

  从业30多年来,郭爱和获奖无数,但有一个最特别,那就是2020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。

  艺术改变了山村,村民脱贫致富了,但郭爱和与他的陶艺团队却没有停下脚步。他们深知孩子是乡村的未来, 应该是授之以渔,让他们有审美、创造美的能力。

  2015年,他向全国的艺术家发出邀请,号召全国23名艺术家,在这里创办了第一届中国“当日”艺术展,当日驻村创作、当日举行展览、当日进行抢拍、当日全款捐赠,筹得善款4.3万元,在花树凹建立了第一个“美育教室”。

  截至目前,中国“当日”艺术展已连续举办8届,共邀请艺术家650人次,捐赠作品813幅,募集爱心捐款214.8万元。全部用于山区乡村孩子的美育教育,并在全县86所中小学挂牌设立“‘当日’美育教室”,惠及全县七万多中小学生。

  我国有9亿农民,如果农民的孩子都能有机会接受美育,那美丽乡村梦一定会实现,这就是郭爱和用艺术扶贫的方式。

  花树凹村的改造是他梦想的起点,他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美、传播美的脚步永不停歇。

  *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。

  [6]《新征程,“艺”起再出发! 郭爱和:让传统村落蜕变为现代“陶”源 》

  [7]《“美育中国 和美乡村”百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绘中国——第八届中国“当日”艺术展圆满收官》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
本文由:中国意昂集团官网提供